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培養小學生的自律能力

無論是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還是在思想品德修養中,都要求小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律能力。自律能力是在小學生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它既是一種教育的結果,又是小學生進一步學習、發展和接受教育的重要條件。因此,採取各種措施,培養小學生的自律能力是小學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任務。那麼,到底如何才能培養小學生的自律能力呢?


1.  通過課堂培養小學生的自律能力
《小學生守則》、《小學生行為規範》及各具特色的校規等等就是用於通過「他律」的手段來初步規範小學生行為的。不過,「他律」永遠只能治標不治本,然而規範小學生行為的最根本的做法還是要教會小學生「自律」。

「他律「是」自律「的前提準備,所有」自律「都先從」他律「發展而成的。如要求兒童按時到校、專心聽講、認真做作業、發言要舉手、上課時不講小話、不搞小動作等。上述這些外部的要求和影響屬於「他律」的範疇,而這正是小學生自律能力形成的基礎和前提。只有當這些外部的影響和要求被學生所接受,並轉化為其內部的道德需要,形成某種道德信念且表現在一定的行為中的時候,在學生身上才開始形成自律的能力。這就是說,培養小學生的自律能力首先必須通過並利用「他律」來進行。他律是基儲是手段,而自律是結果、是目的。對小學生進行他律的目的是為了使他們能夠自律,是為了使他律轉化為自律。而對於小學生來講,由於其在校的時間主要是在課堂中度過,並且無論他們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還是養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等都主要是在課堂教學中組過教師的教育和影響來完成的。因此,小學生自律能力的培養也應該通過課堂教學中的他律因素來進行。這裡的關鍵是要求教師有效地利用各種課堂常規和課堂紀律來培養小學生的自制力,從而發展其自律能力。


2、通過教師的榜樣示範培養小學生的自律能力。
教師的社會角色的心理特徵是複雜多樣的,他既是父母的代理者、知識的傳授者、課堂紀律的監督者、集體的組織者,又是學生的朋友和知己、心理健康的維護者,而且在小學生心目中,教師更是自己的榜樣。加之,小學生身心發展的未成熟性和依賴性及其強烈的向師性,決定了教師在小學生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中的巨大示範作用。教師總是作為一個榜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而學生總是自覺不自覺地、有意無意地學習和模仿著教師的一言一行。如果一名教師具有以身作則,嚴於律己等優秀品質,無疑有助於學生相應品質的培養。正如一名外國著名教育家所說的,思想只能通過思想來培養,品德也只能通過品德來培養,「正如沒有人能把自己所沒有的東西給予別人一樣,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和教育好,他也就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因此,要培養小學生的自律能力,首先要求教師嚴於律己。通過教師的榜樣影響學生並形成他們的自律能力是培養小學生自律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3、掌握小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和水平,培養他們的自律能力。
處於學前期和學齡初期的兒童蘊藏著巨大的潛在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能動性,但由於受其身心各方面品質發展水平的局限,這個時期的小學生還缺乏約束自己的能力,其道德思維和道德評價能力也較低。因此,在這一時期他們無論在道德認識的提高、道德情感的陶冶、道德意志的鍛煉,還是在道德行為的養成上都主要是在教師、家長和社會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下實現的,他們的行為也往往需要教師和家長的約束和指導,即兒童主要是通過他律來接受教育的。隨著小學生年齡的增長及身心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他們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主體意識也日益覺醒,有一種逐漸擺脫教師和家長的約束而趨於自主自力的傾向。道德思維和道德評價能力開始形成和發展,這為小學生自律能力的產生奠定了客觀的基矗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小學生自律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是受其年齡特徵制約的。雖然兒童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徵是相對穩定,但它卻是我們提出教育措施和方法的依據。因此,如何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水平,提出適當的教育策略就成為培養小學生自律能力的關鍵。


4、通過鍛煉兒童的意志,培養他們的自律能力。
兒童自律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是受其年齡特徵制約的,其中兒童意志品質的發展與自律能力的形成有直接關係。這兩種心理品質有諸多相同的成分。如他們都有明確的目的性,都是在一定的行動中表現出來的,並且都與克服一定的困難相聯繫。具體講,兒童意志的鍛煉和培養是形成他們自律能力的基矗通過鍛煉意志品質,使他們養成善於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自制力),而自制力是自律能力內部構成要素的核心,這樣兒童自律能力才能夠逐漸形成並發展起來。因此,通過小學生意志的鍛煉來培養其自律能力是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可以通過下面幾方面鍛煉和培養小學生的意志品質:1教育小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2培養小學生自覺遵守紀律和生活制度的習慣;3從平時學習、生活中一點一滴的小事著手,培養其意志;4要有意識地使小學生在困難的環境中得到鍛煉。


5、啟發小學生的主動性,培養他們的自律能力。
自律能力從本質上講,是個體出乎內心意願的一種行為。從學生自律能力形成過程的心理機制來看,它經歷了下面四個階段:1外部的影響和要求(他律);2有選擇性地接受外部的影響,並把這些外部影響和要求轉化為自身內部的道德需要;3在內部道德需要的基礎上,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4學生根據己確立的道德信念對自己的行為加以調節和控制,即在行動中表現出一定的道德自律能力。


總而言之,要培養小學生的自律能力,最關鍵的就是要啟發學生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自我意識,讓學生自己來審視自己、支配自己、約束自己,並以此來調節、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為。惟有如此,學生才能由他律轉化為自律,學生的自律能力才能形成和發展起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