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元代青花知識

元代是我國境內蒙古族建立的政權,自世祖忽必烈定國號的西元1271-1368年共98年。是我國歷史上疆域最為遼闊的一個王朝,為促進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到了元代中葉青花瓷器已燒制成功,這在中國陶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元代青花之所以能夠燒制成功,一是它利用了燒制影青瓷薄胎青白釉的基礎;二是受吉州窯燒制釉下彩技法的影響;三是借鑒了名窯燒制青花釉下彩的經驗;四是由於戰亂使北方瓷匠藝人南遷,雲集景德鎮為元代青花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元代青花瓷多以蓋罐、梅瓶、玉壺春瓶、執壺、盤、碗、高足杯為常見。一般有高大厚重的特點。器物胎質雜質較多、胎面上有黑褐色鐵質斑點,並在底足口邊和縮釉露胎處呈現火石紅,胎上還有明顯的粗糙輪痕,器底粗糙,不太規整,有時還粘有窯渣和釉斑。早期底部不施釉,晚期底部多施釉,底足內壁往往成自上而下向外斜撇的形式。碗、缽、罐、瓶、盤之類都是削足處理,具有明顯的元代特徵。大件器物介面旋削不細緻,有明顯的接痕,瓶罐一般為兩節或三節,用手撫摩多凹凸不平,坯體厚重。特別是碗底作雞心底內尖外圓,整個元代都有這種特徵。  元青花釉面可分為三種:一是元代早中期青花,使用國產青料為影青釉,又叫青白釉。國產青料,釉面泛灰或泛黃,釉層光澤較強或亞光木訥,除燒制技術不高外,與釉層中釉灰比例較高有關。二是從至正年間開始使用進口青料,為白釉,釉面白中含青,積釉處水綠色,具有恰到好處的透明度,光亮度,這種色澤能更好地襯托出青花的表現力。三是元末青花又開始使用國產青料,釉層乳濁,為卵白釉。  元青花呈色可分為三種:一是青翠,二是青中泛紫,三是青中偏灰。釉色灰暗者居多。這種釉色的差別與用料有關。  一種為進口青料。又稱蘇泥勃青、蘇麻瀝青。這種青料是一種低錳高鐵的鈷料,有如下特徵:一是呈鮮麗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幽雅的紫羅蘭色。二是有濃淡色階,勾勒線條較深,填色青料較淺。青料積聚處有藍黑色或藍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三是青料較細勻,線條邊緣稍有暈化。有些呈色濃重,有放射狀流散;見藍黑色結晶點或結晶線,應為青料顆粒較粗所致。  一種為國產青料。這種青料主要產江西、浙江、雲南、甘肅等地,其成分為高錳低鐵高鋁,呈色為藍灰或藍黑,有濃淡色階。青料積聚處有藍褐色或黃褐色斑點,釉面下凹並亞光。  元代青花在黑色濃聚處閃爍如鉛的斑塊,俗稱為"錫光"。如迎光側視這種"錫光"上浮與周圍青色同在一層。  元代青花器型豐富多樣。大件器有梅瓶,小口外撇,短頸豐肩,與宋代梅瓶相比,元代青花梅瓶口部加高,口沿平坦,肩部豐滿些。玉壺春瓶,多襲宋制、敞口、口內有裝飾,頸部瘦長,頸以下漸廣,至近底處內收,腹呈橢圓狀,圈足微外撇,多不帶耳。還有一種玉壺春瓶頸短而粗,腹部肥大為元末產品。小件器以高足杯、碗、盤、小執壺、水注、鳥食罐等製品。  元代青花器的裝飾。元代青花以描繪為主,整個佈局緊密,層次較多,主題突出,密而不亂。瓶罐一般自口沿、頸部、肩部、胸、腹部到脛部足部;盤內壁一般自口沿內壁到盤內底邊和盤心,用弦紋劃分五至九層和三至六層寬窄不同的裝飾帶。圖案題材豐富多樣,花卉翎毛、飛禽瑞獸、龍、鳳、祥、麟、寒中三友、鯉魚戲蓮等。人物裝飾有:蕭何月下追韓信、周亞夫細柳營、蒙括將軍、昭君出塞、三顧茅廬、桃園結義、高士圖、八仙等。此外還吸收一些外來因素,如八思巴文圖案,西番蓮紋等,源於遊牧部落和西域文化。象耳瓶具有明顯的宗教色彩,與佛教流傳有關。把它們都融化在元瓷的裝飾上,卻顯得協調大方。所繪松樹的松針大多密茂成團。竹葉寬而向下,無反側面。梅花有開有合,菊花花心呈網格紋,細方格紋,多單層瓣。山石一般不填滿色,留有空白邊。浪花多半是一圈向左一圈向右,背道而馳,浪頭呈薑芽狀,多無浪花,漩渦較大。元代青花瓷畫人物的極為少見,也少有滿器畫山水的。人物著色多用豎筆上下渲染。有的留出空白花紋。有的則在濃筆邊線內施以淡色。龍紋以小頭、細頸、長身、三爪或四爪,無發或疏發為常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