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孔子聖跡圖

《孔子聖跡圖》是中國清代畫家焦秉貞的國畫作品。該畫為絹本設色,縱29.2厘米,橫35.7厘米,現流落於美國聖路易斯美術館。
  焦秉貞,山東濟寧人。康熙年間任欽天監,是西洋天文學家、天主教士,湯若望的學生。善畫人物、山水、花卉,參西洋畫法,重明暗,樓台界畫,刻劃精工,別具面目。所畫花卉精妙絕倫,其山水、人物、樓觀之位置,自近而遠,自大而小,不爽毫髮,系采西洋畫法 。據《國朝院畫錄》記載說:「秉貞職守靈台,深明測算,會司有得,取西法而復通之。聖祖(康熙)之獎其丹青,正以獎其理數也。」另外還說他工人物、山水、樓觀,參用「海西法」,「海西法善於繪影,刻析分,以度量其陰陽向背,斜正長短,就其影之所著而設色,分濃、淡、明、陰焉」。這種畫法早在明神宗時,從利瑪竇帶來天主像、聖母像開始,西洋畫就隨著宗教,傳到了中國。西洋油畫「與生人不殊」,讓中國畫家「無由措手」。雖然當時的文人畫家,對它不屑一顧,說它「筆法全無,雖工亦匠」。但終究給中國畫壇引入了一絲新風,使得一些畫家,開始探索中西畫法相結合的道路。
  明代有一位畫家名叫曾鯨(公元一五六八—一六五零年,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他就一改我國傳統人物肖像的畫法,不用粉彩進行渲染,而是採用淡墨渲染出陰影、凹凸,甚至每畫一張像,烘染達數十層,直到滿意為止。當時,追隨他用這種方法畫肖像的人很多,被稱為「波臣派」。焦秉貞就是繼曾鯨之後、開創「西學派」的著名畫家,和禹之鼎的「白描派」並稱肖像畫三大派。
  焦秉貞一生所作不多,傳世的有《耕織圖》、《鞦韆閒戲圖》、《池上篇畫意》、《列朝賢後故事》和《張照肖像》等。其中以《耕織圖》最為著名,它在一六八九年康熙皇帝命其繪製並鐫版印刷成版畫作品。
  焦秉貞畫法參酌西法,注重明暗暈染和遠近透視,使對像具有立體感和縱深感,在工筆重彩畫法中創立新格。此圖表現了孔子周遊列國,遊說諸王的典故。
  為了表達對孔子的崇敬,自漢代起,人們不斷地塑造孔子的形象,或圖之於壁,或刻之於石,或鏤之於木,或畫之於紙帛,到明代中期產生了反映孔子生平事跡的《聖跡圖》。
  館藏有關《聖跡圖》書籍版本較多,如由江逸子先生繪製,台灣出版的彩繪本,山東友誼出版社出版、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供稿的彩繪本、單色影印本,江函編著、遠方出版社出版的手繪白描本等等。
  面對如此多的版本,如何推陳出新,一直是我們思考的問題。2004年8月我們有了新的創意,採用國內獨創的漢畫像印章形式,印章精選孔子誕生地尼山所產珍貴石料--「尼山硯石」,由孔府老匠人闕里居士精心刻制,並採用手工玉版宣紙、手工拓印,為國內首創。
  從眾多的聖跡圖中,我館選擇了孔子一生中比較重要事跡作為主題,編輯了《孔子聖跡圖譜》,從第一幅孔子降生,到最後一幅八方敬仰,總共四十二幅。透過這些圖譜,使觀賞者對孔子的德行、人格、產生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瞻慕景仰之情,這也是創作這一圖譜的用意所在。
  2005年,經過半年多的精心編輯,《孔子聖跡圖譜》以嶄新的形式出版問世了。《圖譜》得到了有關部門和廣大讀者的認可,一致認為:一是內容翔實,形式新穎,圖文並茂,是一部孔子的形象編年體,它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和功績,對於端正社會風氣、鼓舞人心士氣有著積極的作用,是一部使人開卷有益的好書。二是《圖譜》構圖精練,造型完美,生動傳神,不但反映了孔子的偉大思想,而且能使世人知曉至聖先師的善德懿行、人文內涵,也表達了人們對孔子的崇仰之意。三是《圖譜》的出版發行,對於宣傳曲阜,提高曲阜的知名度,發展曲阜旅遊事業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四是《圖譜》裝訂古樸考究,採用中英文對照,註釋詳實,編排清雅順暢。字體風格飽滿,形神兼備,端莊秀美,筆力入紙三分,盡顯歐形柳骨風采。《圖譜》幅幅珠玉,件件真品,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和鑒賞價值。《孔子聖跡圖》的出版發行,將吸引著更多的人們去領悟孔子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內涵,從中受到啟迪和教益。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