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李可染《細雨漓江》

《細雨漓江》此畫作於1977年,自題「雨中泛舟漓江,山水空朦恍如置身水晶宮中。一九七七年十月可染作於北京。」

李可染先生最擅長的是山水畫。就其主攻的山水畫而言,著名美術評論家郎紹君曾將其一生劃分為鑽研傳統期(1953年以前)、寫生探索期(1954-1960年)和整合昇華期(1961-1989年)。在寫生探索期,李可染全力以赴,行程萬里,主要寫生活動共有四次:1954年的江浙寫生,1956年的江浙川陝寫生,1957年的訪德寫生,1959年的桂林、陽朔寫生。數年的寫生,使他拋棄了傳統繪畫的一套格式化的技巧,本著求真、求實、求新的精神,對景寫實,這一時期的作品顯得多、滿、繁、厚。整合昇華期是可染先生藝術發展的高峰期,這一時期雖有寫生活動,但絕大多數創作時間已轉為畫室創作了,熟悉的寫生對像和多年來的筆墨探索在這一時期有了新的組合,其山水畫形成深秀縝密的風格、墨色濃重的特點,在一部分描繪桂林山水的作品中,這種風格和特點表現得尤為突出;同時,他又將光、色引入了創作,在以黑色為主調的畫面中,高墨猶綠,黑墨是滋潤靈動的,而且流光徘徊。在整合昇華期,可染先生1977年以後的創作水平又高於以前。

郎紹君這樣評價這幅《漓江細雨》:「李可染的漓江,最得其境……淡墨畫山,但不是渲染,而是一筆筆畫出,既空朦靈透,又得山之骨。畫家說:『筆內水分過多,用筆又不控制,使墨漫漶漂浮紙上,成為浮煙脹墨,物象溝松油膩,失去骨力,是繪畫一大弊病。』此圖另一特色是空間縱深感強。一座座秀麗的山峰次第遠去,有咫尺千里之勢。近景中的白色房屋系以焦墨勾輪郭,線條似斷又連,正所謂『積點成線』,力透紙背,得『屋漏痕』之妙。既凝重結實,又自然有趣。蒼蒼茫茫、變化微妙的林木由積墨法獲得。積墨法是層層加墨,層層見筆,各層次間又錯落變化,使畫面深厚豐富。他畫的小船,十分講究選擇角度,有透視的縱深感,結構舒服,又飄飄欲行,把全畫帶『活』了。」郎紹君同時指出:「從此畫可看出,李可染已從寫生作品昇華了一步,形象不那麼具體細微了,主觀加工的因素多了,漓江已是畫家『胸中之意象』轉化而來,因此色調更統一,更富於詩意,連款題的濃淡墨也完全融為畫的一部分,摻進了『空朦恍忽』的雨意。畫家說:『水墨畫的色彩宜單純,變化不宜大,經過設計,突出一種調子作為基調。有的盡渲染夕陽的紅,有的盡量渲染雨後的綠,需要淡的可以盡淡』。此畫的意境與水墨色調是經營再三卻又不露痕跡的,它突出的是『淡』、是『恍如置身水晶宮中』的空明朦朧感。它強化了主要意象、主要情調,因而我們恍若置身畫圖,久久不能忘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