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丁克與不丁孰好?

在我小時候,每家有三個孩子以上大家庭很常見,倒是兩個一下孩子的小家庭很少見,丁克家庭的存在都被視為異類(對了,那個時候也沒有這個詞,這個詞還是改革開放後從西方傳過來的,就是兩口之家不要孩子的家庭的音譯)。有的丁克家庭實在頂不住來自老人和社會的壓力才勉強要一個,變成三口之家。



上小學後,計劃生育政策開始實行,看到獨生子女享受免交學費的待遇,家裡有限的生活條件都可以盡可能的滿足一個孩子,心裡著實羨慕了好一陣子呢。與此同時,聽到先母總是說養育孩子有多麼多麼辛苦,以至於30多歲就白頭,在我幼小的心靈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即養育孩子是個很恐怖的事情。加之在成長過程中不時讓先母操心,聽到先母抱怨,「早知你這樣,生你幹嘛!」是啊,當我遇到人生煩惱時,我也曾跟先母說,「你為何生我啊?」



在成長的歲月中,隨著計劃生育政策深入人心,鐵路沿線經常可見——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種樹!只生一個好!等等,在加上學習西方經濟,看到歐美發達國家不僅GDP總值高,人均水平也高的狀況,不像中國,只要弄到人均水平馬上就會變成末類,並且看到發達國家人口出生率也很低,很多家庭都不要孩子,還有就是很多明星都不要孩子(後來才發現這是他們和世人開的一個玩笑,比方說成龍大哥,將房祖名隱匿了20來年),就很想丁克。



這種思潮很肯定的說,國家教育是很成功滴。因為和我年齡相仿的人都有相近似的看法,其實我們是國家生育高峰期(60年代末70年代初)生人,如果不在這批人當中做好相應的宣傳工作,人口突破13億的時間肯定會提前3-5年。



我們同事就有那麼三對想丁克的,其中兩對最後沒頂住,不丁了,他們對未來的設想就是,年輕時好好工作,好好玩,老了退休了,依然玩,玩到把錢花光,最後老死在旅途,感覺十分浪漫。



總結起來,丁克一族的觀點是:

養育孩子十分辛苦、操心,會使女性身材走樣、加速衰老;
經濟條件有限,養育孩子開銷很大,負擔不起;
婚姻關係有時很微妙,有了孩子成為累贅;
孩子可能成為夫妻雙方挑戰事業的絆腳石;
整個國家人口眾多,少生或者不生可以為國家節約資源盡到公民的義務。
這種思想在世紀之交時,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顯得尤為突出,而且往往都是學歷較高的人士。這種趨勢下去,就會導致整個國家人口素質下降的危機,我覺得可能是出於這個原因,現在更多地注重宣傳明星媽媽,鄙夷尋求代孕明星。再者,80後正值生育年齡,可育二胎的限制相對鬆動,人們的觀念在悄悄地發生著轉變。不僅想要生,而且生完一個後就想要老二的人大有人在。



生養過的我,覺得以前有句老話說得非常好:生一個孩子會帶來一個福!沒生養過,絕對體會不到養育孩子帶來的幸福,那是痛並快樂的幸福。沒有生養過的女人她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原來對這句話沒有體會,現在真是體會頗深。是啊,女性只有生養過了,才能體會到養育孩子其實是完善自我的機會。



女性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會在如下方面獲得完善:

人格方面:
1、給予比索取能獲得快樂:你餵養寶寶,無論是母乳還是配方奶、輔食添加,你都是在付出,然後看著寶寶一天天成長,收穫成長的快樂;

2、愛別人就等於愛自己:女人天生的母性,在養育寶寶的同時,不自覺地會給予老公更多相似的關心與照料,你會收穫兩張對你微笑的臉。



情商方面:
為了孩子,不得不學會與人妥協,溝通、搞好關係的技巧。即便自己是超人,孩子小時候可以自己帶,總歸要入托、入學,看病打針,總是要面臨與人溝通、交往,能融洽關係也給孩子打開方便之門。

職場媽媽更有體會了,平衡家庭與工作,更需要溝通獲得領導同事的支持理解,需要與在家幫助育兒者搞好關係,情商提高都由不得你作主。



自身能力:
育兒本身就是一門學問,由不得你不提高;可能提高的能力有:統籌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管理能力、動手能力;如果今後陪孩子去各種培訓班,牛群在多年以前的相聲中不是說過嗎——孩子學下來什麼沒學會,家長倒是琴棋書畫無所不通了,哈哈。



不丁克只有一個理由就夠了:孩子是自己的好!



誠然,丁克一族有時無奈的丁克(比如不孕不育),但是如果是自主丁克,就怕醒來時,已趕不上早餐。丁克一族在年輕時的確是在為國家做貢獻,可是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提高,養老問題又是一個相當麻煩的問題。老齡基數加大形成的倒金字塔狀況,很可能會使我們的後代負擔加劇。人口在我國就能成為經濟的雙刃劍,在別的國家深陷危機時,人多就能把國家經濟給救了;在沒有危機時,人多又在我國經濟層面上浮現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這樣看來,丁克與否有時還真不是自己能作主的事情,就是因為都這樣自己作主丁克了,整個國家就很可能受不了了。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