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民間藝術品發展和市場分析

千姿百態的面塑、風格各異的雕刻、活靈活現的剪紙圖案……每年春節前後,這些流傳千年、凝聚著我國民間文化精華的民間藝術品便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但可悲的是,這也成為它們被高速運轉的現代人認識接觸的惟一機會,這些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岌岌可危。

  為改變此現狀,一些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紛紛走出家門,走出小山村,走向市場,這為他們帶來或多或少的利潤,也為民間藝術品的發展延續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但與此同時,隨著市場化手段對這些藝術品不斷「改進」,有關人士產生這樣的憂慮:民間藝術品已經失去其原有的價值,其走向市場也是在走向毀滅。

  慘淡現狀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是山西民俗的真實寫照。豐富的民俗活動中蘊涵的卻正是民間美術的精粹———千姿百態的面塑,樸拙傳神的剪紙,絢爛奔放的晉繡,出神入化的皮影,風格各異的雕刻,具有古老傳統的木版年畫……它們既古樸又華美,有磅礡的氣勢,也有秀雅的風韻,反映了人們的美好理想和審美觀念。

  正月初一到十五,在山西民俗博物館舉辦的「山西省傳統工藝品美術精品博覽會」現場,所有前來看展覽的人都對展出的美輪美奐的藝術品和藝術家們高超的技藝讚歎不已。

  可如今,這些精美的民間藝術品卻面臨著慘淡的現狀———「目前傳統文化消逝的速度很快,就在我們談話的這一秒種,就有可能有一個身懷絕技的老人過世了,但他卻沒有傳人;每一分鐘,就有一個清代園林、一個明代牌坊被剷平了。每一分鐘每一秒鐘都有傳統文化在消失。」中國藝術研究院田青教授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山西長治堆錦是民間藝人將各種錦緞布料,設計成各種圖案,做成具有浮雕效果的「立體國畫」:各種人物栩栩如生,各種動物呼之欲出。它曾獲巴拿馬銀獎,但如今,這種藝術品卻只有少數人知道,其繼續生存發展也面臨著一定的困難。

  山西省孝義市必獨村66歲的老藝人武海棠,是孝義皮影戲的一位七世傳人,他的戲班也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的皮腔皮影民間表演團體之一,但現在已皮影入箱,鼓樂入庫。孝義市皮影木偶藝術博物館館長朱文告訴記者,博物館是他父親當館長時修建的,已多年沒有大修。皮影藝術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現在會製作皮影的寥寥數人,他的幾個學生因為「無法解決編製問題,現在都在外面打工,給人當服務員」。記者看到,博物館旁邊的木偶皮影學校裡教室破舊,成了倉庫。破敗的木門與躺在地上骯髒的木偶彷彿向記者訴說著它們的淒慘現狀。

  拯救行動

  針對民間藝術品目前所面臨的嚴峻形勢,一場旨在繼承和傳承民間文化、增強國人漸漸逝去的傳統文化記憶的行動,正在由政府或民間藝術家們主動或被動地進行著。

  當越來越多的人喊著「年味」兒越來越淡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熱衷於西方的情人節、聖誕節時,專家指出,「年味兒」之所以越來越淡,是由於豐富有趣的民俗民間「過大年」的各種形式和內涵已經失落,人們的頭腦中逐漸失去了年節文化的記憶。

  為挽救我們漸漸流逝的記憶,在春節前夕,許多地方政府行動起來:在山西,今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山西民俗博物館舉辦了「山西省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暨民俗風情活動」,展出面積達3000多平方米,有4000多件民間藝術品參加展出,自太原、大同、晉中等地的近百名工藝美術家、民間藝術家在山西省民俗博物館現場為廣大觀眾進行技藝表演;在北京,傳統廟會越辦越紅火,龍潭廟會、東嶽廟會年年邀請全國各地的民間民俗藝人去表演,令中外遊客大飽眼福;瀋陽的皇寺廟會恢復了百年前過年撞鐘迎喜接福儀式和藏傳佛教法會「跳lQ」儀式,吸引了許多老人,年輕人看著也特別新鮮……

  山西省工藝美術學會秘書長、山西省民俗協會副會長楊伯珠說:「我們搞宣傳、辦展覽,其實是在一點一滴地向群眾宣傳,也是在培養觀眾和培育市場,並從中發現民間藝術的人才,同時,也給做中低檔藝術品的人一個生存的空間。」

  在政府採取行動的同時,一些人也開始看到民俗中的商機,去過平遙的人都會對平遙的漆器有印象,它以推光和描金彩繪技藝,製成各類精美的屏風、印章盒、首飾盒等,這種漆器目前在平遙的大小商店都有出售,成了古城平遙另一個名片;而在大同雲岡石窟,想必許多人都會購買一些雕刻著各種形象逼真、造型各異、風格獨特的大佛的煤矸石帶回家;不僅如此,除了這些大規模的生產外,記者瞭解到,許多民間藝人也自己開辦商店將自己的作品推向市場。

  走向市場=走向毀滅

  一個民間藝術品,往往蘊藏著傳統文化的最深的根源,包含著難以言傳的意義和不可估量的價值,保留著形成該民族文化的原生狀態以及各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為保護搶救這些藝術品,越來越多的民間藝術品走向市場,但面對如此眾多的民間藝術品走向市場,專家們對此存在不同的看法。

  「剪紙現在不是剪紙,不是用剪刀剪出來的,而是用模子刻出來的,成了刻紙;一些雕刻作品不是雕出來的,而是用模版壓出來的;在市場上的一些藝術品都是粗製濫造出來的。」山西省民俗博物館有關負責人痛心地說,「民間藝術品走向市場其實也是在走向毀滅。」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如果一件民間藝術品如過去一樣由民間藝人手工精細製作,則其很難大批量生產,其價格也難為普通百姓所接受,為降低成本,現代人發明了模版進行大批量的製造。

  「好多人往往是看到這東西值錢了,才反過來重視這些民間絕活兒,不是去考究其中蘊涵的民俗民風這些文化的東西,而是想著怎麼能粗製濫造後拿出來賣錢,這是在將民俗文化『庸俗化』。」一位藝術品收藏愛好者這樣說。

  但還有專家認為,民間藝術品以後的發展出路,就是民間藝術家或者民間藝人要跟現代科技、社會緊密結合。如果不結合,肯定要落伍。市場不接受,只有你一個人閉門造車,坐井觀天,實際上你的東西是腐朽的。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