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中國泥塑之鄉
[打印本頁]
作者:
nolan7218
時間:
2010-2-20 02:54
標題:
中國泥塑之鄉
黃陂泡桐鎮(今屬李集鎮)——中國的泥塑之鄉,曾吸引過世界的眼球。今天,這裡卻分外蕭條,僅有幾家泥塑作坊,黃陂泥塑唯一的一家小型企業也於近日停產。然而,牆內開花牆外香。遠在他鄉,數百名受到傳統工藝熏陶、啟發的泡桐泥塑藝人,正以其精湛的工藝,支撐著資產不下200億元的數家雕塑、建材企業。
據史載:「先有上古,後有歸元」,所謂「上古」,即指黃陂區泡桐境內礦山巔峰之寺廟。明清時香火旺盛,建有九宮十八殿,分為下古寺、竹林寺、大土閣,其供奉的佛像群塑均為泡桐前輩泥塑藝人所作。
聞名於世的漢陽歸元寺五百羅漢於清道光、光緒年間兩次塑修,出自黃陂王氏父子之手。據傳說,五百羅漢中,第四百三十尊和第五百尊即為王氏父子面目的自塑像,父像一手擎日,子像一手托月。
泥塑藝人曾被視為「江湖乞丐」、「下九流」,生活極其艱難。惡劣的生存環境,致使泥塑傳統工藝日漸衰落,瀕臨失傳,殘存的少數藝人,農忙種地,閒時從藝,被稱為「杵師」。
清代泡桐老泥塑藝人官志武繼承了雕塑傳統工藝,曾在湖北武當山、木蘭山、河南雞公山、洛陽白馬寺,雕塑了許多大佛像。在洛陽時,由於痛恨清政府黑暗統治、壓搾盤剝,加上在當地收留的忘恩負義的徒弟的迫害,使他發誓不再從事此行,遂拋下塑刀,回鄉務農,後病死於黃陂,終年72歲,無傳人。民國時期,各灣村建廟,修泥菩薩風行一時。泡桐杵師後裔繼承人用木雕、泥塑、油漆製作佛像、裝修神龕、殿堂繪畫等,創作了大量作品。建國後,泥塑傳統工藝獲得新生。泥塑工藝開始走向現實、貼近生活。1968年,武漢市曾舉辦了「黃陂農民泥塑展覽」和《收租院》大型群塑展,參觀者達百萬人次。上世紀70年代末,黃陂泡桐鎮組建泥塑隊,以社隊文化室為陣地,以民間泥塑藝人為骨幹,推廣泥塑宣傳培訓。這裡的老人們回憶:當時村村都有泥塑宣傳陳列室,戶戶都有泥塑像,成為名符其實的泥塑之鄉。
1979年,黃陂縣委批准,成立黃陂縣泥塑廠,開始生產奔馬、飛鷹、人物佛像等重點產品,這個時候,泥塑才真正從藝術品轉為商品進入市場。1983年,武漢市黃陂泥塑工藝廠正式組建,由湖北美術學院培訓設計人員,並引進新型工藝。此時的黃陂泥塑已由泥料轉為膏料,即以泥造型,理化制模,石膏為原料,通過翻制、噴漆彩繪等流水線,投入大批量生產,成為當時為數不多打入國際市場的中國特產。據介紹,當時的泥塑廠佔地面積就達7600平方米,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有職工250人,年產量達400萬件。產品行銷29個省市區,遠銷亞、歐、美等17個國家。黃陂泥塑藝人的精湛手藝,曾享有「泥塑照相機」美譽。1982年,新西蘭著名政治活動家路易愛尼參觀黃陂泥塑廠後,要求塑一個半身像。一位泡桐藝人,現場仔細端詳,手托泥坯揉捏,僅40分鐘,就為她塑製出了一尊形象逼真的半身像。1983年,路易愛尼帶來了攝影師,攝制了《中國黃陂泥塑》電視紀錄片,此後,美國、日本、加拿大、英國等國際友人,帶著對黃陂泥塑的神奇嚮往,相繼造訪泡桐這個中國內陸小鎮。1985年,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到泡桐攝制了《中國黃陂泥塑》大型紀錄片,同時著名雕塑藝術家錢紹武、劉開渠,漫畫家華君武等人都親臨泥塑廠,現場指導。 塵封的金字招牌 1993年,為改變我國旅遊商品生產技術落後、資金缺乏、設備陳舊的狀況,國務院決定,由國家旅遊局牽頭,會同輕工部、商業部、紡織部等部門,在全國選出一些生產旅遊商品廠家,作為全國旅遊商品的定點生產企業,重點給予扶持。按照條件,國家對各地申報的513個廠家進行認真審議,確定其中的123個廠家作為首批「全國旅遊商品定點生產企業」。湖北當時僅有兩家企業上榜,而武漢市黃陂泥塑工藝廠就是其中之一。這家工藝廠現坐落在泡桐鎮。據當年的員工介紹,這家工廠已停產近十年,如今已被一員工租下,成為了雲霧山飯店。在飯店二樓的一間陳列室門楣上,「全國旅遊商品定點生產企業」的銅牌依舊高懸,上面佈滿了灰塵。談起當年的產品,不少員工依舊激動不已,如數家珍:《屈原》、《李白》、《木蘭從軍》、《黛玉觀書》、《七品芝麻官》、《魯迅》、《情侶貓》…… 一名技術人員這樣介紹他們當年的產品:精繪無毒、漆色柔和、莊重雅致,富有趣味性和現實生活感。無論用於鳳翔泥塑室內裝飾陳列還是民間饋贈,或作兒童玩具,無不具有古樸典雅、幽默成趣的觀賞價值。知情人這樣描述泥塑廠當年停產的情形:精美的產品源於工匠、藝人的手工勞動,精緻的工藝使產品成本趨高,加上當時國際市場的優勝劣汰,國內產品競爭日趨激烈,此外,工廠管理鬆弛,經營不善,使藝人收入難以得到合理回報,工廠逐步走進困頓,以致停產。 十年前的黃陂泥塑,走進了生活,走進了家庭,卻沒有走進市場,就這樣抱著一塊金字招牌走向了沒落。
泥塑廠停產後,200多名身懷絕技的藝人開始走四方。在泥塑之鄉的熏陶和培養下,他們似火種一樣,將黃陂泥塑在更廣闊的天地裡發揚光大。一部分藝人離開泡桐後,在黃陂、武漢辦起了80餘家個體泥塑模具廠,這些小民營企業的產品行銷各地,走向海外。更多的藝人被聘請到浙江、江蘇、福建、廣東等地,在傳統泥塑膏型工藝技術的基礎上,向水泥、玻璃鋼、銅塑發展,在這些企業中,註冊資金在千萬以上的比比皆是,資產過億的也不在少數。近十年的時間裡,走出泥塑之鄉泡桐的藝人們又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傳人。曾經的「下九流」手藝,如今製作出精美的房屋石膏裝飾,繪畫浮雕,大型雕塑,裝點著一座座樓宇和崛起的城市。有關人士估算,以黃陂泡桐藝人為技術核心,支撐起來的數家雕塑、建材企業,有著不下200億的資產,然而這一切都是在泥塑之鄉泡桐之外。
歡迎光臨 藍色雙魚<。)#)))≦生活社區 (http://ehwa.idv.tw/)
Powered by Discuz! 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