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中國玉--禮儀

玉是山川之精華,上天恩賜的寶物,具有溝通天地、鬼神的靈性。被用來作為氏族的圖騰物。氏族首領的標誌和祭祀祖先、鬼神的禮儀用品。過去文物器物學著作,常根據《周禮》記載界定玉禮器六種,現根據考古學新成果,將各種禮制活動供奉和儀仗品,代表鬼神和權利,等級標誌物玉器歸納為禮制玉器。主要品種有:

    玉冠飾:紅山文化出土馬蹄形器(又稱箍形器),筒狀,一端削成斜口,上面有兩個穿孔,多數人認為是束髮的玉冠。良渚文化出土的透雕玉冠飾,造型為變體飛鳥形,扁平體。用線刻和鏤空手法雕刻神人、神獸圖案。下端磨成插榫槽口,規則地琢通五個小孔。另有三叉形冠,如山字形,中間叉體略短。

    現雕神人紋:戴羽冠,倒梯形臉,環眼,長方大口,呲露兩列牙齒。中叉有縱向通孔,可供嵌插用。唐宋時代的玉冠為盛開的蓮花形狀的圓雕,冠下有髮髻貫穿,綰髮束於頭頂。

    玉雕神祇:原始社會氏族圖騰崇拜物,神化的祖先、氏族英雄人物、首領、動物及自然神祇。如紅山文化中龍、鵠、鴞;良渚文化中透雕人首牌飾、龍山文化神人面玉人佩,商代玉羽人、人獸面合體飾等玉雕。

    璧: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有研磨穀物的石環狀石器演變形成。形狀為圓形扁平體,中部挖空。圓形璧面稱為「肉」,中心孔洞稱「好」。肉大於好者稱璧。璧的造型按古代天圓地方宇宙觀念,用以象徵太陽和天宇,據《周禮》記載,為祭天的禮器。在實際應用上璧又是權力等級的標誌,或佩戴或隨葬,同時又是社會交往中的饋贈品、信物。

    璧按類型劃分,可分拱璧、系璧兩類;拱璧為持握、供奉的禮器,包括大璧、谷璧、蒲璧。大璧直徑約為20厘米用青色玉製圓形以與天空的色澤對應「蒼璧禮天」,大璧是天子禮天的用器,諸侯貢獻天子亦用大璧。

    谷璧,璧面滿雕縱橫排列有序的飽滿谷釘,寄托對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的願望。蒲璧,璧面蒲後為瑞草,象徵草木繁茂,欣欣向榮,拱璧的形制,色澤與紋飾都與禮天的禮儀有一定聯繫。

    系璧,形制較小,一般直徑為10厘米以內。用作佩飾,繫於腰部。玉璧的形制和紋飾又有時代和地區特色。

    概括地說,新石器時代菘澤文化的玉璧形體較小,中孔與肉等同;至良渚文化時璧的形體漸大,中孔相對變小,趨於定型,此時的玉璧多為素面,切削成形不夠精細,璧面欠平整,又少例琢刻鳥紋,神獸面紋。商代玉璧璧面多光素平整,邊緣輪廓圓潤、無稜角。西周時大型玉璧多光素無紋飾;小型璧環刻精美的龍、鳳、鳥紋。春秋戰國時的玉璧;器形漸薄(有的徑尺大璧,厚度僅有1厘米左右)立面平直,轉角手感鋒利,通常在璧面外緣勾徹出極細窄的弦紋;璧面琢刻谷紋、蒲紋。戰國兩漢玉璧間或有出廓形式:內部透雕、外側邊緣加飾龍鳳或吉語,精緻華麗。唐代玉璧流行龍戲珠及雲朵紋圖案。漢代以後,玉璧漸式微,形制紋飾多重複前代。春秋戰國時出現的璧、璜等組合的「組佩」,為重要禮儀佩飾,相傳至明代。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