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中國古玉雕琢技法

著名的古玉鑒定專家傅大路先生說過,鑒定一件古玉,要「遠看造型,近看玉,拿起看刀工」。也就是說,玉器鑒定要依據器形、雕工、玉質、紋飾等因素。在諸多因素中,雕工最為重要,因為器形、紋飾均可模仿、而雕工則與工具及工匠的師承習慣有關,最易於無意之中流露出時代氣息。特別是在造假日盛的今天,把握各時代雕工的特色,對於鑒別真偽尤為重要。

    幾千年來,中國的治玉工藝與技法,都是師徒傳承,而不行於文字,因此,能傳之後世的圖文資料很少。最早的古玉作工典籍是《周禮·考工記》,內容是記錄百工的制度,並未過多地涉及治玉之技法。直到明代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一書才粗略地勾畫出了古人治玉的一個輪廓。「凡玉初剖時,冶鐵為圓盤,以盆水盛沙,足踏圓盤使轉、添沙剖玉,逐忽劃斷。中國解玉沙,出順天玉田與真定邢台兩邑。其沙非出河中,有泉流出,精粹如面,籍以攻玉,永無耗折。即解之後,別施精巧工夫,得鑌鐵刀者,則為利器也。凡玉器琢余碎,取人鈿花用,又碎不堪者,碾篩如灰,塗琴瑟。琴有玉者,以此故也。凡鏤刻絕細處,施錐刃者,以蟾酥填盡,而後鍥之,物理制服,殆不可曉。」這是明人對中國古玉琢磨工藝的記載。清代李澄瑤所著的《古玉圖說》則更進一步敘說了治玉的全過程。

    通過這些古籍的記載以及觀察當今琢玉工匠的技法,我們可以看出古人琢玉的具體方法是利用硬度比玉高的解玉砂加水,再用木、石、鐵、鋼等材料的工具帶動解玉砂,在玉器表面學要加工的地方來回磋磨,使之成形。以後又發現了鉈子(圓片狀的鋸形工具)和拉條(用鐵絲或其他材料製成的工具),提高了工藝水準。現代的玉器琢磨仍然是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進行,只不過加進了一些電動技術和更為先進的輔助材料而已.

    既然歷代玉工都是遵循著這樣的工序,那麼不同時代的玉器雕琢之差異又在何處呢?主要在於雕琢技法的不同。古代琢玉技法可以分為陰刻、陽刻、浮雕、圓雕、鏤空、鑲嵌等幾大方法,他們又可以細分為:單線陰刻、雙線陽刻、減地陽刻、淺浮雕、高浮雕、單層鏤空、多層鏤空等。正是由於不同的技法在不同時代的運用,才構成了製造工藝鑒定的科學依據.

    新石器時代受技術條件所限,器物多為素面,有文飾也有單線陰刻,線條比較粗,刻度很淺,磨工較差。這個時期的玉器大部分有孔,從孔的樣式和孔上所遺留的製作痕跡來看。當時的穿孔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單面鑽,即從一面鑽,孔徑越來越小,呈一端大,一端小的形狀,俗稱「馬蹄孔」;另一種是雙面對鑽,即先由一面開鑽,到一定程度後,再在另一面相應的位置開鑽,完成之後鑽孔有台階痕。在極少數器物上也有管鑽孔,其特點是孔痕呈現螺旋狀紋。新石器時代晚期,獸面紋上也出現了簡單的浮雕,如眼、鼻稍有凸起,使用的即是減地浮雕法。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