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銅器收藏並非越生銹越好

近幾年來,銅製品因其年代久遠,收藏途徑較為廣泛,逐漸受到了藏家的歡迎。逛濟南英雄山文化市場,看到不少人在挑選銅器。“帶鏽的時間比較長,價值更高。”一新手購買了一件鏽跡斑斑的銅壺後如是說。生銹的銅器就一定是有歷史的、有收藏價值的嗎?
  要包漿,不要浮鏽
  銅器經過一段時間後,外表會生“鏽”,但是這個“鏽”和我們平常所理解認識的鏽,存在本質上的區別。銅器外表上形成的“包漿”,是在沒有大自然破壞性的氧化中形成的,而不是受到空氣的侵蝕形成的普通的銅綠。這種歷史的積澱,業內稱為“包漿”。多數經歷一定時間的文物,都會形成一層“包漿”,而時間越久,“包漿”越明顯。
  選擇銅器看“鏽”並沒有錯,這個鏽是指“包漿”。“包漿”並不容易脫落,而普通的鏽跡是很容易就被擦掉的,這種通常被稱為“浮鏽”。此外,如果鏽跡過多,則可能因保護不當、損壞嚴重而失去原有的價值。
  偽鏽和偽包漿如何出爐
  古銅器可分為商周青銅器和歷代銅器兩大部分。青銅器由於價格高昂,自清代中期以來,仿品數量極多,作偽技術連年翻新,連專營古董銅器的大老闆都難免上當。
  對於大多數初學者來說,判斷一件銅器的真偽,主要還是從其外觀上看,具體地說就是鏽跡和包漿,而這兩點也正好是商家們作偽的重點環節。通常情況下,發掘品的偽鏽做法有兩種。一是將銅器放人醋酸中,然後埋入地下,這樣很快便能生成鏽色;二是將銅器放人鹽鹵(氯化氨)、錫綠(硫酸銅)、醋的混合液中,把新銅腐蝕成舊色,然後用膠水往銅器表面粘鏽。當然,如果你手上的寶物是傳世品,商家們則更加看重銅器表面的包漿,他們往往習慣將偽品用火熏黑、擦油、打蠟,以此形成漂亮的包漿。
  判斷一件銅器真假與否,除了觀察鏽色、包漿之外,氣味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因為贗品多用化學物質來裝飾,往往會散發出一種難聞的、刺鼻的化學性怪味,而真品則沒有這種怪味。另外,銅器的銅質、聲音、做工等等,都是辨別真偽的重要依據。而這些經驗,只能靠大家在收藏中慢慢積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