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偉大母親人格魅力的影響

朱德(1986-1976)四川儀隴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解放軍的創建人之一。幼年貧窮的生活鑄就了他倔強不屈的性格;當知識之門打開時,便產生了對新生活的向住與追求。其成功無不蘊含著——

    偉大母親人格魅力的影響

    當我們將敬佩的目光投向四川西部那山巒疊障的大巴山麓時,尋覓朱德童年時代的生命足跡,就會強烈地感悟到在他的幼小的血肉之軀裡融入著母親那忍耐、寬厚、善良的偉大人格,貧窮的生活使他自立而自強,並養成了不屈的個性。這一切,無疑對他的人生產生了深遠影響。那麼,朱德的童年是如何度過的?他的人格魅力又是如何形成的?

    四川北部的儀隴縣,隱沒在「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大巴山西麓,出縣城往東南行走70餘里,有一座形狀如馬鞍的大山,這就是遠近聞名的馬鞍山。每逢一、五、八日,附近的山民便到山前的平壩上趕場,人們習慣上稱這裡為「馬鞍場」。1886年12月1日,呼嘯的北風如脫疆的野馬夾著大片的雪花恣意地踐蹋著這片貧瘠的土地,在馬鞍場李家灣的一座破落的房子裡,傳出一陣陣嬰兒的啼哭,一個幼小的生命來到了這苦難的人世。這個幼小的生命就是朱德。

    朱德出生的時候,祖孫三代十幾口人居住在地主丁邱川廢棄的一座破倉房裡,全家人僅靠佃租地主的幾十畝薄地維持著生計,日子過得十分艱難。從他誕生的那一刻起,苦難便如同孿生兄弟般裹住了朱德那幼小的生命。

    苦難的日子雖然使人食不裹腹、骨瘦如柴,卻沒有壓彎人們的脊樑。朱德的母親鍾氏以她的善良、勤奮、吃苦的精神默默地影響著他那幼小的心靈。在朱德的記憶裡,母親性情和藹,從沒有打罵過孩子們,也沒有和村人吵過架,在他剛剛懂事的時候,便天天坐在母親的紡車旁,一邊靜靜地看著母親紡那永遠也紡不完的線,一方面聽母親娓娓地講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那些窮苦百姓受苦受難,有錢人家為非作歹的故事,在朱德的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母親講到動情處,朱德那明亮的雙眸裡便盈滿了淚水,有時還把小拳頭顓攥得緊緊的。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朱德在四五歲時便開始幫助母親幹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在田野裡、在院子裡、在母親高大的身軀的背後時時見到朱德那幼小的身影。雖然顯得很吃力,有時不免一次又一次地跌倒在地上,朱德卻始終都緊緊地拽著母親的衣角,艱難地在人生路上邁著堅定的步子。隨著年齡的增長,朱德從母親那裡學到了許多勞動知識。對童年時代的這段生活,他曾深情地回憶過,「我到四五歲時就很自然地在旁邊幫她的忙,到八九歲時就不但能挑能背,還會種地了。記得那時我從私塾回家,常見母親在灶上汗流滿面地燒飯,我就悄悄地把書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節裡,我上午讀書,下午種地:一到農忙,便整日在地裡跟著母親勞動。這個時期母親教給我許多生產知識。」(見《朱德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0一1ll頁)童年的這段歲月,養成了朱德的吃苦耐勞的品格,使他在日後戎馬倥傯的革命生涯中憑藉著這種品格將革命推向了一個又一個高潮。

    朱德的母親不僅教給他許多勞動知識,也教給了他很多做人的道理。有一年,南巴地區遭了災,不少災民拖家帶口地出來討飯,朱德的母親沒有糧食周濟他們,就煮了一鍋菜糊糊,讓朱德給災民端去。受母親的這種影響,朱德在很小的時候便用他弱嫩的雙肩經常幫助小夥伴們把柴草背回家去。而1895年除夕之夜在地主的欺壓之下,朱家十幾口人被迫淪落到兩個地方,臨別時,母親那含淚的教誨、那沉痛的訴說,使幼小的朱德深受觸動,在他的心靈深處埋下了「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決心尋找新的生活」。一個普通的勞動婦女,以自己勤勞樸實的習性、以自己寬厚仁慈的性格為中國革命造就了自己偉大的兒子。母親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以怎樣的形象給予孩子以怎樣的影響,是每一個母親都應該深思的。

    1892年,在朱德的一生中應該是值得記住的年代,這一年,6歲的朱德背負著父輩的殷殷希望跟著哥哥代歷、代風走進了離家不遠的藥埔埡私塾,開始了艱難而又執著的求學生涯。

    對於當時的入學情景,朱德後來回憶道:

    「入學那天,天還沒亮,全家便都起身了,看著上學的孩子洗好臉穿好整齊的衣服,又諄諄告誡說,要絕對服從先生,不許有二話——因為師生關係僅次於父子關係。吃過早飯,老大、老二、老三隨著伯父像執行神聖任務一樣,出了家門。全家老小一直送到門口……」

    朱德同他的哥哥剛到私塾時,原有的十多名學生均是富家子弟,很看不起衣不蔽體的朱氏兄弟,經常找碴欺辱他們。朱氏兄弟在譏諷、嘲笑中度過了幾個星期,終於忍無可忍,朱德在哥哥的帶領下,將富家子弟打得落花流水,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1893年,朱德和大哥代歷轉到了丁姓地主的家塾裡讀書,朱家為此而承擔聘請先生的一半費用。在丁傢俬塾,朱德兄弟坐在課堂裡光線最暗的地方,有時逢上陰天,連課本上的字都難以看清,儘管如此,朱德卻十分珍惜這用父輩的血汗換來的如生命般珍貴的讀書時間,拚命地將一點一滴的知識儲藏在自己的腦子裡。

    這一年的冬天,山裡只下了一場小雪,開春時節,由於乾旱,田地裡裂開了許許多多的大口子,好容易長出來的一點莊稼也全被曬死了。災荒使本來就度日如年的朱家更加雪上加霜,除夕之夜,在地主丁閻王的威逼下,朱家被迫骨肉分離,朱德隨伯父母回到了大灣。

    具有遠見的伯父在回到大灣一年後,咬著牙又將朱德送到距家7里的席家碥私塾就讀。朱德在這裡度過了9年私塾生活。

    塾館的先生叫席國珍,年近50,他為人剛正,嫉惡如仇。9年間,席先生對封建統治者的抗爭意識和圖謀變法革新的維新思想對朱德日後走上民主主義道路、走上為千百萬勞苦大眾謀幸福的道路,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課堂上,席先生不僅講四書五經,而且還經常將他所聽到的一些悲慘、悲壯故事講給朱德他們聽,啟發大家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割地賠款的消息一年後才傳到馬鞍場,席先生氣憤地對同學們說:「如此下去,我們偌大的民族就像砧板上的一塊肥肉,將任憑洋人宰割。」在席先生的啟蒙引導下,懵懂的朱德知道了許許多多山外邊的故事,在他少年的心靈中產生了強烈的震動,「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感逐漸在頭腦中清晰起來。萌發出了以拯救中華民族為己任的強烈愛國意識。他每次回到家中,都津津樂道地向家人講維新、講變法,灌輸一些新的思想、新的思維。

    然而,如何使自己的國家和民族擺脫外國列強的欺侮?少年朱德在席先生的影響下,開始有意識地思考並尋找救國的道路問題。有一年夏天,朱德的學友帶回來一本數學書,朱德和他的老師等人在昏暗的燈光下一連研究了好幾個晚上,雖然還不太懂先進的科學技術所蘊含的真正意義,卻對科學的信仰從此產生,並成了一個熱心的信徒。

    在席先生的私塾裡,朱德的收穫不僅僅是舊學的根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是產生了對新世界的嚮往與追求的意念。雖然日子還是以往的日子,充滿了艱辛與苦難,然而少年朱德卻日夜思索著如何走出這荊刺遍地的崇山峻嶺,去尋找、去探索新的生活、新的道路。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