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玉洞仙源圖

《玉洞仙源圖》是他傳世的大青綠山水代表作之一,縱167厘米,橫65.2厘米,絹本。圖以高遠法展示了從山腳一直到山頂的全景,然而細勁的鐵線勾出蒸騰的雲霧,將山分成三段,此手法卻似乎與荊、關、李、郭等不同,直取隋唐畫法。他用「留白」減少了畫面著色的面積,而絹的底色,正可用以調節、平衡濃艷的石青、石綠色對視覺的衝擊。山頂峰巒間,有瓊樓隱現於林中,而半山的溪流中有水閣築其上,這些地方都有人類活動,與《秋山問道圖》《高士圖》等山中的空寂有極大區別。山下是一個巨大的溶洞,有溪水從洞中潺潺流出,洞外坡石上,有一個高士面溪盤膝,停琴靜息,松柏圍繞,寧靜祥瑞,這應該是畫的主題了。但主人並不孤寂,背後有侍童或煮茶,或端盤,或陳設,溪橋上有侍童正在過橋。仇英長期與文人交往,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故而創作了大量以文人生活——如讀書、彈琴、賞泉、論畫等為題材的畫。然而他來自民間,他讓高士隱居的山林充滿了絢麗斑斕的色彩,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這其實也反映了無論平民還是文人都有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勾線凝利,人物刻畫精細、生動,體現出仇英對各種人物的細微觀察。山石則施以細密的皴線,這與此前的大青綠山水之皴筆極少大異。而他的用色,尤其是青綠石色的運用,有非常獨到之處。除了上述的大片勾雲留白以稀釋青綠的濃艷之外,他還很善於用墨色來消褪青綠石色的「火氣」。分兩步:一是先在石青、石綠色中和入淡墨再上色;二是上色之後,再根據畫面對各部位青綠色的明、暗要求,分別用淡墨層層烘染,使青綠色文秀而呈豐富變化。  

    難怪排斥「畫工畫」的董其昌,雖然一面說仇英的畫「皆習者之流,非以畫為寄,以畫為樂者也」,一面也不得不感歎:「五百年而有仇實父……即文、沈亦未盡其法。」  
仇英,明代畫家。字實父,號十洲,太倉(今屬江蘇)人,寓居蘇州。後人將他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為「明四家」。沈等都是文人出身的畫家,而仇英只是一個民間畫工,連生卒年都沒有留下。少年時當過漆工,然而他學會了彩繪棟宇。畫家周臣見了,覺得他有才賦,就收他為學生。所以他是唐寅的師弟,唐寅很器重他。而文徵明、祝允明也都是他的好友,過從甚密。這在中國繪畫史中也是一個特例。一個畫工,依靠自己的天賦、勤奮和努力,贏得文人畫家的尊敬。而其畫價也明顯高於他人。他從文人朋友那裡認識了中國繪畫的傳統,臨摹了大量古代名畫,幾可亂真,尤其對古代青綠山水有獨到的領悟。他從北宋後期復古派的大青綠山水入手,上溯唐人,又融入己意,所作的大青綠山水畫可說是直逼古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