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紅山文化玉蟬蛹

  紅山文化玉蟬在古代深受人們的喜愛,不但在北方的紅山文化中有大量的玉蟬,而且在南方的良渚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中也屢有發現。唐宋以來,特別在明代和清代,玉蟬曾經是一種極為流行的佩飾;而在兩漢以前乃至新石器時代,玉蟬則更多地用作為死者斂葬的口琀。

  紅山文化的玉蟬可分為兩類,一種是帶羽翼的成蟬,數量相對較少。而大多數是一種尚未羽化為成蟲的蟬蛹。紅山玉蟬蛹以內蒙古巴林右旗出土的一對最具代表性,這對玉蟬蛹用紅山玉器中常見的優質青黃玉製成,玉質純淨,硬度極高,雕琢得極其精美。據推測死者生前應具有較高的身份和地位。

  在紅山先民眼裡,蟬是一種頗為神奇的東西。蟬的幼蟲生活在土中,化為蟬蛹後不食不動,就像死了一樣。而當夏天到來時卻能破土而出,爬上高高的樹梢,蛻變為能飛會唱的鳴蟬。用蟬蛹為死者斂葬,是希望死者有一天能像蟬蛹一樣蛻變復活,是生者對死者所寄托的一種美好願望。

  類似這種蟬蛹和蟲蛹的題材在紅山玉器中屢有發現,反映出尚處於原始時期的紅山先民對於生命的一種獨特的理解。此外,一種將尾部雕刻成男根狀的紅山玉蟬蛹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注意,被認為是原始社會晚期由母系社會轉變為父系社會時生殖崇拜的產物,對研究紅山時期的社會發展及生活習俗頗具幫助。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