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破解玉器製造之謎?

  我國玉的可考歷史比較悠久,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先民以玉創造了一個時代,喇家遺址出土的眾多玉器就說明了這一點。然而,齊家文化玉器的藝術創作,在歷史長河中如曇花一現,轉瞬即逝,於距今約3800年前突然莫名其妙銷聲匿跡,給後人留下千古之謎。

  當三江源頭的先民憑借智慧和勇氣逐漸定居於丘陵平地的時候,他們製造的工具和武器的水平已經大大提高,表達自己心態和精神的作品也更加豐富。石之美者———玉就在這個時候被發現並開始利用。可是,許多年來,先民製造玉器的過程成了一個永遠也無法破解的謎團。在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的年代裡,手中沒有任何金屬製品的原始部落人群是用什麼樣的一種製作工具創造了草原文明,在堅硬的玉器上那些光滑的圓孔是怎樣磨製出來的?當王郡輝收藏的3件看似普通卻暗藏無窮奧秘的史前玉器展現在考古學者面前的時候,這一問題彷彿有了一點答案,玉斧上「加工半成品」圖形是神秘管狀物製作玉器的痕跡,還是一種難以破解的宗教符號?

  3件看似普通卻暗藏無窮奧秘的史前玉器展現在了我們面前;

  史前玉斧上一個神秘的圖形引起了考古學者的注意;

  在那個沒有金屬製品的歲月裡,青藏高原的先民用什麼工具在加工這些精美的玉器?

  那個未知的「半成品」圖形是製作史前玉器的『原始砣機』留下的痕跡?

  中國最早的「玉」字出現於甲骨文中,由此賦予了玉器神秘的含義。《詩經》中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說。可見,玉被賦予了特有的內涵。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柳春誠同志多年來從事青海地方文物研究,「郭裡木棺板彩繪」是其獨創的手法,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對於這3件玉器,他向記者一一做了解答,並且解讀了玉斧上那個神秘的符號。

  「與喇家遺址F27出土玉環的玉質類似」

  在新石器時期,青藏高原的先民將原始農業、養殖業、制陶、制骨、制玉等手工業推進到了很高的水平。與此同時,社會組織結構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一縷縷文明的曙光照亮了遠方的地平線。

  說到玉的來歷,柳春誠說:「遠古時代還沒有探礦採掘一說,所以,原始人類利用的玉料都是來自於地表。玉石暴露在地表之上,隨著自然界的風和雨等物理因素運動的作用,破碎的礦石遷徙到河床之中,人類最初認識玉就是從河石那裡開始的。這3件玉器渾圓飽滿、凝重大氣,具有濃郁古樸的草原風格。從工藝方面來看,素面無紋,壁面薄厚不勻,器形不甚規圓,內緣或外壁可見細碎齒刃痕跡。所以,可以肯定是屬於齊家文化時期的玉器,而且與喇家遺址F27出土玉環的玉質類似。古玉器因年代久遠皆有包漿,這3件玉器側對光亮時可以見到一股閃爍光,即寶石光。入土古玉器年久者皆會受土壤的影響而發生色沁。3件玉器表面有土蝕土銹,玉體內有水溶、水格路。色沁土斑分佈自然,或斑狀或塊狀。」

  3件齊家文化玉器,也許埋藏在地處氣候乾燥、土壤封閉的青藏高原,它們保存較好,沁紋艷麗、古樸漂亮,可見是難得的精湛藝術品。

  「玉斧上的神秘圖形

  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考古學者將這3件玉器定格在了齊家文化時期,並且認為是使用器。從玉斧破損的痕跡來看,它可能是用來切割某種物體的工具,紡輪比較明顯的可以認定是原始的紡織工具,表面光滑的玉球也許是原始先民重要的生產工具。可是,玉斧上的神秘圖形讓考古學者疑惑不解,這個未知的「加工半成品」圖形是神秘管狀物製作玉器的痕跡嗎?多年來,全國沒有一位考古學者對於遠古時期玉器加工的程序有一個明確的解釋。

  也許,青藏高原的先民最早用玉的動機是在原始美感的驅使下,將美麗無比的玉石製成飾物,佩掛在身上,將質地比較堅硬的玉製作成日常生活中的生產工具。在考古界玉器的加工程序一直是個謎團,柳春誠告訴記者:「從這3件齊家文化玉器來看,其加工工藝有切割、鑽孔、打磨等。根據推測,玉材切割以片切為主,用片狀無齒鋸切割玉料。在少數齊家文化玉器上可以看到單面切割和兩面切割的痕跡。鑽孔有一面鑽和兩面鑽,有些玉璧的斜面可以看到單面鑽遺留的螺旋紋痕跡。玉斧上的這個圖形就是先民在玉器上鑽孔時候的『半成品』,青海出土的玉器,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這樣的圖形,所以,這個神秘圖形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可見,在當時先民還未掌握金屬冶煉技術,玉石的加工主要是以石攻石,利用銳石刻玉、劃線,磨玉成形,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後來也許採用硬度大的岩石來琢玉,利用繩線、獸牙、木桿、骨片來鑽、鋸、磨,使玉材成形。

  琢玉的「原始砣機」

  玉斧上鑽孔時候的「半成品」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從光滑的內壁和凸出的玉點中可以推斷,當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先民製作玉器的工具或許是一件神秘管狀物,或者是一種轉動的「原始砣機」。

  說到製作玉器的工具,柳春誠認為「原始砣機」可能是當時主要的切割工具。「原始砣機」不是一個生造的名詞,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就有學者提出了這一觀點。柳春誠說:「1989年,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伯達在《中國玉器面面觀》一文中提出了『原始砣機』的構想,我認為這種觀點可信度較高,從玉斧上的這個圖形可以推斷『原始砣機』存在的理由。遠古玉器的製作和原始彩陶的出現都是同樣的道理,就是全世界最完美的畫家也不能畫出青海出土彩陶上的那些圓形圖案,它們出現在這些東西上,一定借助了類似『原始砣機』這樣的生產機器。」

  我們的採訪到這裡就結束了,史前玉斧上難得的制玉「半成品」圖形,使得這件玉器顯得彌足珍貴,也許它就是「原始砣機」存在的最佳證明,也許它能破解玉器製造之謎。
返回列表